地形簡述:
濁水溪舊稱虎尾溪,是台灣最長河川,亙古以來充滿神秘色彩,我們一起來揭開濁水溪的神秘面紗。
古人對濁水溪已有深刻的描述,清代藍鼎元在所著《東征集》中說:虎尾溪濁水沸騰,粉沙漾流,水色如葭灰,中間螺紋旋繞,細膩明晰,甚可愛,大類澎湖文石然。溪底皆浮沙,無實土,行者須疾趨,乃可過,稍駐足,則沙沒其脛,頃刻及腹,至胸以上,則數人拉之不能起,遂滅頂矣。溪水深二、三尺,不通舟。夏秋潦漲,有竟月不能渡者。
藍鼎元說:於辛丑秋初,巡斗六門而北,將之半線,至溪岸,稍坐,令人馬皆少休。已而揚鞭疾馳,水半馬腹,車牛皆騰躍而過。亦奇景也!溪源出水沙連,合猫丹蠻蠻之濁流,為濁水溪。從牛相觸二山間流下,北分為東螺溪。又南匯阿拔泉(即清水溪)之流,為西螺溪。阿拔泉溪發源阿里山。過竹腳寮山為阿拔泉渡。西入於虎尾四溪。牽合雜錯,而清濁分明。虎尾純濁,阿拔泉純清;惟東螺清濁不定,且沙土壅決,盈涸無常。
藍鼎元的朋友阮子章詩云:去年虎尾寬,今年虎尾隘;去年東螺乾,今年東螺澮。又云:「餘流附入阿拔泉,虎尾之名猶相沿」。亦可以知諸溪之大概矣。
綜合諸文獻記載:濁水溪,發源於中央山脈之合歡山,全長一百八十六公里,為台灣第一長河川。流經南投、彰化、雲林等縣而注入台灣海峽,因水流湍急,而挾帶之泥沙量又很多,以致溪水終年混濁,故名「濁水溪」。
濁水溪,在南投縣境內都屬於山區,灘多流急,兩岸峭壁聳立,流至林內鄉境始進八平原。南岸,在南投縣竹山鎮及雲林縣林內鄉交界處,與清水溪匯流,北岸與八卦脈之起頭二水鄉相交會。二水、竹山、林內三鄉鎮,隔著濁水溪、清水溪鼎足而立,形勢險要。從此河道突然寬闊;成為喇叭形狀,即所謂「三角洲平原」;為濁水溪流域最富庶之地區。
濁水溪流域面積三千一百五十五平方公里,兩岸流域人口約三百萬人。
濁水溪水,平常是灰黑色,遇上游山區有豪雨,即變為土黃色。苟上游山洪爆發或山崩,溪水就變成磚紅色。傳說:「黃河亦有澄清時」,無獨有偶,濁水溪亦有澄清的時候。在民國三十四年春間,原來混濁之濁水溪溪水,竟變成清澈見底之異象。古傳:「濁水溪清,是天下將有大事發生之預兆」。當時民間盛傳:「第二次世界大戰,戰事將平」。果然當年八月十五日,日本就宣佈無條件投降,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。
濁水溪上游,為日月潭之主要水源,提供水利發電,對於台灣經濟之發展貢獻甚多。南投、彰化、雲林縣內三十餘萬公頃之農田濯溉用水,大多取自濁水溪。農田水利設施有八堡圳、斗六大圳、濁幹線等共計六十多條。從前濁水溪沿岸之居民,其日常生活之用水,多仰賴濁水溪,或其圳渠之流水。
濁水溪因水淺水流又湍急,而不適於船隻航行。惟中下游水流較緩,昔日曾有竹筏航行於集集、竹山、二水、溪州、林內之間。濁水溪上之竹筏,確實方便了中下游沿岸之交通,發揮了運輸竹木材之功能。筆者以為,現集集攔河堰已完成,中下游泥沙減少,如能興建攔水壩以發揮儲水功能,營造水上公園,相信前程可期。
|